近日,一起“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并将其"杀害”的暴力事件,多次冲上热搜,其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恶劣,强烈刺痛
公众神经,其中被害人是否长期遭受欺凌备受关注。如果不是媒体曝光,我们很难相信,施暴者的残忍手段和实际年龄,
竟会存在如此令人心痛的反差,同理,校园欺凌如果演变成恶性事件,后果也可能比想象中更加严重。被“看见”的事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欺凌发生于"隐蔽的角落",曾有研究表明,只有21%的校园欺凌案件会报告给
老师或学校,剩下的79%都石沉大海。答好防范校园欺凌这一难题,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其实不光是现实生活,许多影视作品也有着对校园欺凌的写照。

心心今天就要揭示我们与恶的距离,助力让“校园霸凌(欺凌)”归零!

校园霸凌和校园欺凌并不完全一样,它们在定义、暴力形式、程度及对象上存在一定差异。
定义:校园欺凌主要指学生间在心理或身体上的辱骂、打击、威胁等行为;而校园霸凌则更强调在学校及周边地区以实施暴力为手段的行为,且这种行为通常是反复发生的。
暴力形式与程度:校园欺凌多表现在言语上的恶意攻击和行为上的恶作剧等,其暴力程度相对较轻;相比之下,校园霸凌更多体现在肢体上的暴力,如殴打等,其暴力程度较重,可能导致被害人受伤甚至重伤。
行为对象:校园欺凌的对象多为同龄人之间的冲突或矛盾;而校园霸凌的对象不仅限于同龄人,还可能包括老师、家长等其他人士。
心理影响:两者都会对被害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但校园欺凌主要伤害自尊心导致自卑等问题;而校园霸凌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校园欺凌具体行为
身体欺凌
语言欺凌
社交欺凌
财务欺凌
网络欺凌

欺凌者的内心
①我受到的挫折,要“还”给不相干的人:
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
②误会与偏见,让我莫名其妙地恨你:
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比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
③你们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
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比如,他们会选择和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借口,会说“这个人做过坏事”等。
④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原生家庭:
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 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容易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
倘若你是受害者

倘若你是旁观者
①协同欺负:比如帮欺凌者抓住手脚、拍照拍视频发到网络上,这些协助行为,也是一种欺凌。
②煽风点火:在一边起哄,用语言鼓励欺凌者、 嘲讽被欺凌者。
③默默围观:看到欺凌现象不作为、看热闹,这会助长欺凌者的气势,也会让欺凌者窘迫。
④寻求帮助
⑤主动关心
⑥勇敢出手:
在安全的前提下制止欺凌
保护被欺凌者


心心寄语
被水浸湿的书页
即使烘干后恢复平整
也难免生出褶皱
再小的事,也当回事
再弱的光,也照亮黑

如果您有需要,请及时拨打下方电话
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守护

文章来源:
1、温纳心理咨询-《警惕!【校园霸凌】的6种表现》
2、付老师聊儿童心理-《第2课:欺凌旁观者可以做的三件事》
3、睡睡云-《当遭遇校园霸凌时,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