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生短板源于父爱缺席!
无论是小女孩还是小男孩,他最初对生命的感动,来自于父母给他的爱,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爱的一种传递。
父亲是你人生中第一个异性,父亲的肯定其实在你的潜意识里就代表了异性对你的认可。
今天,一位朋友带着女儿来到我办公室,想让我帮助孩子缓解一下高考的压力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临行前,她露了一句,女儿在她面前是个话痨,可是在爸爸面前却一言不发,向我取经如何改善她与爸爸的关系,我随手给她推荐了案头的一本书,就是胡慎之老师的《如果父爱缺席》。
之所以给她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胡慎之老师在这本书里,精彩且全面的讲解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单单影响着他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整个的人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所拥有财富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人格。
而且,这本书更是一个操作指南,现如今电子商品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真的是很奢侈的享受。
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无人打扰的享受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心灵滋养,回想着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怎样发挥着它的作用。
我一直都认为父亲在我整个的成长过程中,基本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从感情上我更靠近母亲,身边的人都说我长的像母亲,连处事、性格什么都像母亲,更让我坚信了父亲对我是没有影响力的。
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整个想法都完全被颠覆。
01
父亲角色的精神力量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作者阐述了父性价值,以及“超级妈妈”对它的破坏力。
70后的人应该都有同样的经历吧,父母们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甚至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还会把孩子们寄养在乡下亲戚那里。
从我记事开始,对父亲的印象就很少,因为他是矿工,长期在外工作,有时两三个月才回家一趟,是母亲操持着整个家,照顾着姐姐、哥哥和我,那时感觉母亲的辛苦要多于父亲的。
如果让我回忆和父亲有关的事情,真的是屈指可数。
每次父亲回家,我都会很兴奋的扑到他的自行车边,因为自行车横梁上的背篼里,有着父亲带回来的好吃的,像熟花生、水果糖呀,都能够让我开心一整天。
父亲在家时,感觉我更加顽皮,故意拖延着不睡觉,等躺在床上了,还要撒娇的让父亲给我洗脸,每次都是父亲拿着毛巾给我擦脸,然后大声呵斥:赶紧睡觉!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脸上还有着父亲那双大手的温度呢。
有时也会缠着母亲给我讲父亲小时候的故事,从母亲的讲述中让我对父亲有了更加具体的形象。他很小没了母亲,祖父再娶后,把他过继给了伯父,7岁跟着伯父肩挑卖货,14岁入伍当兵,然后成为了一名矿工。
父亲最让我崇拜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千里寻亲!他从山东寻亲到安徽,在当时通讯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父亲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娘舅。
原来我坚毅的品格,其实就是父亲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虽然我的生活里没有太多父亲的身影,但一点都不妨碍父亲的精神力量在影响着我。
父亲已然成为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他的勇敢与勤劳、他的坚强与执着,都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体现,这种精神力量,又经由母亲给我们讲故事中得到了传承。
每个男人都是从男孩成长起来的,男孩需要榜样,最直接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爸爸。每个女人都是从女孩成长起来的,女孩对理想伴侣的第一参照标准就是自己的爸爸。
父亲给予我的还有自信,能够做他的女儿就是我的骄傲与自豪。我曾经因为母亲没有工作而在同学当中自卑过,却从未因为父亲的身世和他的文盲而自卑,这就是父亲给我的坚定和力量。
父亲的很少陪伴,让我对父亲的印象淡薄,但父性价值一直都在家庭和我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起作用。
父性价值:是指一个男人承担父亲的角色,给孩子陪伴、鼓励和支持的价值。
作者带领我们共同分析了父性价值在家庭中是如何降低的。
一方面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看似对孩子的影响力小;另一方面女性又追求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出现了很多“超级妈妈”,妈妈们在不断强化2种意识:
1.否定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价值;
2.否定孩子的价值;
回想我的父亲母亲相处的模式中,母亲也会犯这种错误的,因为一人承担着整个家庭的责任,母亲也有压力饱和的时候,和父亲吵架时,总能听到母亲的委屈和抱怨,抱怨父亲不问我们娘几个的事,抱怨父亲的无能。
在这样的影响之下,让幼时的我感觉到父亲在这个家庭中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我的婚姻里,也有指责和抱怨,指责老公的缺点和不足,抱怨他没有责任和担当,天呢,这不就是从父母的模式中,无形中我也传承复制了母亲对父亲的模式吗!
随着接触学习心理学,自我觉察让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通过学习和成长,我逐渐改变了对老公的模式,从最初的否定到现在的推崇。
我和老公关系的改善,也给女儿带来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人格的形成,是父职和母职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没有理由和权利把孩子的成长都归功于自己,我就是作者所说的“超级妈妈”,在“超级妈妈”身上潜藏的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恋,称作“补偿性自恋”。
“超级妈妈”们往往会夸大自己在家庭和对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作为妈妈,再强,也替代不了父亲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更替代不了女儿成长过程中父亲做发挥的作用。
父亲和母亲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妈妈的力量是向内的,就是要把孩子拉回来;爸爸的力量是向外的,是要把孩子送到外面去,使孩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回想起来的确如此,女儿的游泳、轮滑、滑板、单车都是跟着老爸学会的,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母鸡看护小鸡那样的各种担心和不放心,爸爸对孩子的爱是老鹰在悬崖边教小鹰学会飞翔一样的自信和果敢。
作者反复强调了这一重点:
“做父亲”是需要学习的。
当我夸老公在教育女儿方面很成功时,他更充满了信心和斗志,他也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从他的父母那里学习,从爸爸们那里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在女儿3岁以前,我忙于工作,基本是老公陪伴着女儿,女儿2-3个月大时,有一次我看到他让女儿趴在他的肚皮上睡觉,我有点担心,他居然很自信的说:“你懂得啥,我这是让女儿睡出饱满的五官来。”那一刻,居然发现老公是那么的man,难怪网上说,一定要让当爹的教育孩子,因为男人是天生的教育家。
作者提到:
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是“依恋关系”,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是“激活关系”,爸爸通过与女儿的做游戏等各种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建立了更深厚的亲子关系,同时让他的父性价值发挥作用。
02
父亲不可或缺的6个角色力
每个孩子对父亲都会有一个专属于他自己描绘的形象,无论具体是什么样子,应该内心中都会是一个英雄的形象吧。
这里牵扯到一个专业术语“意象”,“意象”是相对于“物象”的。
“物象”就是客观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
“意象”则是人类渗透了思想感情后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印象。
在我的内心中父亲的形象是不怕疼的,因为他当过兵,当兵的人都十分勇敢。但父亲不到60岁查出癌症,当时癌细胞转移到骨头上,父亲抱着腿疼的咬紧牙,那时我才真正的意识到父亲也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作者告诉我们:当代的爸爸有6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力:
1.担当力:
爸爸的力量是向外的,他把孩子从妈妈身边带走,然后带向社会,帮助孩子从一元或二元关系提高到三元关系。
父亲给我们的安全感,跟母亲给我们的安全感不一样,父亲给我们的,不管是男孩女孩,作者称之为“能力安全感”。
一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越会对这个世界感觉到越安全,而这个恰恰是父亲给予的。
2.示弱的能力:
爸爸是孩子超越的对象,每个爸爸都希望让自己的基因得到更好的传承。
记得老公在陪女儿打羽毛球的时候,他会有几次故意输给女儿,让女儿有成就感、有进取心。
有一次老公重感冒,女儿像小大人一样,给老爸喂药,我和老公都被感动了,在女儿眼里,爸爸有时也会是弱者,也需要人照顾和保护,其实这对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3.榜样力:
很多事情,女儿都是在复制爸爸的做法的,比如每天给花儿浇水,给鱼儿喂食,玩一些非常有挑战性的手机游戏,这是爸爸在发挥着他的榜样力的作用,锻炼了孩子的综合能力,爱心、责任心、耐心、顽强的毅力等。
4.自我觉察力:
作为爸爸也有自己小时候未被疗愈的创伤,在婚姻和家庭中很有可能一触而发,此时良好的自我觉察能力能够帮助自己提高情商:自我觉察、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共情和同理心、人际关系。
5.耐挫力:
父亲的意象一旦建立,就会源源不断的输出能量,同时,它又是脆弱的,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或“超级妈妈”所打破。
为了创造他们爷俩的亲子时间,我规定了周六周日早起跑步,老公的生物钟稍微晚一些,好几次没有跑步成行,我在反思,是不是我无心破坏了爸爸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呢?
我也努力的摆脱“超级妈妈”的形象和思维,所谓“超级”其实就是在掩饰自己的低价值感,因为内心的自卑在寻求更高的自尊感,从而带来高敏感性,这样的思维方式时刻在破坏着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
6.自我接纳力:
爸爸要接纳完整的自己,同时也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做真实的爸爸。尤其对于女儿来说,一个真实的爸爸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爸爸是女儿寻找伴侣的重要模板。
当然,父亲的角色没有统一的剧本,如何建立父亲意象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为父职,是需要在家庭关系中实现的。
03
让爸爸“回家”
作者在最后一部分提到了6类隐形爸爸:
所谓隐形爸爸就是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爸爸。
6类隐形爸爸分别是:
1.女强男弱,被隐形的爸爸;
2.只想追求自我成就的爸爸;
3.贪玩、退行为“男孩”的爸爸;
4.回避夫妻关系的爸爸;
5.妈宝男爸爸;
6.不知道如何参与的爸爸。
并通过大量举例让我们深入的理解和体会隐形爸爸,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这些说法,这个锅不能完全由爸爸们背,虎妈、超级妈妈们,让爸爸回归本位,当责无旁贷!
之所以说这本书是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因为作者不单有分析思考,更有具体指导,针对如何走出“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这个怪圈,作者指导我们:
父母双方各自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好爸爸≠好丈夫,良好的夫妻关系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所以,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可能是父母自己的问题。
孩子不是父母的续集,父母也不是自己孩子的前传,更不是“别人家孩子”的外传。
他就是他自己,让他长成他自己。
作为女人,老公给了我们生活的温度,而父亲给了我们是一种思维的高度,观察世界的角度,就像胡慎之老师所说理性思维是父亲给的。
成为父母,真的是孩子给了我们这份宝贵的机会、珍贵的礼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在爱中修行,幸福的家庭谁也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