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方式。此前有新闻报道,我国空巢青年的规模或升至9200万。
《单身社会》的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提出,空巢青年的数字增长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
独居的好处有很多,自由且无扰的环境,不会因为伴侣相互磨合过程中的琐事而烦恼,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过,独居也有一个难以逃避的问题:孤独。
所以,独居究竟是自由万岁,还是忍耐孤独?我们一起看看日本的单身文化。
01
独居正成为年轻一代的潮流
长久以来,日本社会都是以集体思想为主:以前,日本人会与他们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成家立业后才会搬出去居住。但是这些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单身文化逐渐在日本兴起,自1970年以来,日本的独居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目前独居人口已经在日本总人口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在以前,日本的独居人口主要以老年人为主,独居人口中以女性为主,这与女性比男性更为长寿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日本“不婚主义”的盛行导致了年轻人中选择独居比例激增。
1980年代,仅有1/50的日本男性和1/22的女性在50岁时仍处于单身状态,而现在这个比例增加到了1/4的男性和1/7的女性会单身到老,许多独居人士宁愿独处,也不愿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是因为他们来自日本的农村地区,孤身一人在东京生活和工作。实际上,在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间,日本20-39岁的单身男性增加了19%,单身女性人数增加了89%。
这究竟是日本年轻人在重重压力中寻求的自我解放还是在压力中的自我放逐?
02
独居即自由?
从好的方面想,独处带给人们的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独处即自由,独处代表着可以无拘无束的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不必担心会给他人造成的影响;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爱好中去:潜下心来习得一门手艺、学习一门语言,让自己最奇妙的思绪在脑海中尽情的遨游。
不过,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心理学家刀泽史昂在《President》11月29日对他的采访中这样说到:孤独和自杀之间存在着许多的联系。“当一个人与社会失去了所有的羁绊,这个人的生活也将会失去它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杀概率的上升。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个真正关心你的人存在,人们自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但是孤独绝不意味着绝望,《President》调查发现。在其对1300名上班族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中许多人是自愿选择独居的。还有一部分人在偶然体验了独居后,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独居的感觉。有趣的是,一个人的“朋友”越多,那么他就越可能感到孤独。从统计结果来看,在没有朋友的受访者中有66%认为自己感到孤独,而在有一个朋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为76%,有二到五个朋友的受访者中比例为84%,有六到十个朋友的受访者中比例为87%。
这乍一看好像有悖常理,但仔细一想也有道理。没有“朋友”的受访者中有65%的人说他们更喜欢独处的感觉,而有10个以上“朋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30%。害怕孤独的人,才会不断的在人群中来消解内心的彷徨,当他们独处时,这种彷徨感待到黑夜将至时不断地从身边的角落中溢出。
03
社交媒体冲淡还是加剧了孤独?
现在社交媒体和宠物的兴起已经逐渐冲淡了当面社交的作用。《President》研究发现,一个人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与自身的孤独感是成正比的。当人们感到孤独的时候,也会有很大的概率去把情感寄托在宠物身上。
不过,社交媒体和孤独的关系就类似与鸡和蛋哪个先出现的问题。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是否就像罂粟一样,不断使人们陷入孤独的深渊?换句话说,网络是否导致了我们的孤独感,是否是因为过分发达的网上交友方式而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卡巴萨瓦解释说,宠物能给我们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积极的影响。当人们抚摸宠物的时候,大脑产生荷尔蒙催产素,也就是 "拥抱荷尔蒙"。当我们在与爱人相拥的时候也会产生这种激素。“拥抱荷尔蒙”能让人们感到轻松、愉悦以及所谓的“恋爱感”。总而言之,宠物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正面的情绪。
04
独处和职业有关?
对孤独的态度也和职业有很大的关系。与收入较低的人相比,高收入人群往往更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大多数高收入人群都需要在无干扰的环境中处理工作中的关键事务。在善用孤独的时候它是无形的财富,反之它将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如果你并不喜欢孤独,《President》的建议是:经常需要与人交往的职业会非常适合你。教师、医生和志愿者需要去承受很强的孤独感,他们责任重大,但他们平时的工作却很少能够得到承认。记者的报道能被报纸印出来送入千家万户,但是却很少有人在读报纸的时候注意到报道的作者是谁。与之对应的,则是快递员的工作,他们在将包裹送到他人手中时不经意间的感谢也能够使他们心情愉悦。也许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可能并不令人羡慕,但如果你能得到他人得感谢,这的确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