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拒绝同事的请求,不知道如何对父母说不,不得不去公司聚会,没办法处理朋友跟自己借钱的情况。
很多的“不敢”、“不知道”、“不会”、“没办法”,背后都是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
可是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被讨厌了,然后呢?
会发生,让自己那么抗拒?
可以先根据自己的情况思考一下,再往下看。
担心被讨厌的原因,可能是:
个人化倾向
完美主义
害怕被伤害
担心失去资源
失去熟悉感
个人化倾向
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列举身边的人拒绝你的例子,你会举出什么例子呢?
或者举出多少例子呢?
个人化倾向,是指把自己看成一切的中心,总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
如果拒绝了别人,就觉得别人一定会很讨厌自己,无论多么小的拒绝都被会永远记住。
我猜测你刚才只能想到两三个被拒绝的例子,甚至一个也想不起来。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某个行为让别人讨厌时,很大概率别人不会记得,至少不会记很久。
拒绝了同事的请求,被讨厌了,然后呢?
如果要被一直讨厌,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对方需要是一个计较的人,或者是一个无法接受被别人拒绝的人。
再者对方需要记忆里很好,才能把这件事记很久。
还需要对方足够关注你,才能一直惦记着你的这次拒绝。
另外需要对方生活工作非常闲暇,才有精力和脑容量来回味这次被你拒绝的经历。
或许我们以为的别人会一直讨厌自己,只不过是太过于关注自己造成的烦恼。
大家都很忙,我们如果真的被讨厌了,也不过一会儿就会在对方脑海里烟消云散。
完美主义
你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呢?或者你希望别人怎么形容你呢?
如果把自己定义为“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人,似乎就要为了这些标签,好好努力维持人设。
希望别人说自己是“好人”,或者希望自己心里自己是“好人”,我们自然会为了这个完美的形象,担忧“被讨厌”。
如果这次不按照父母的话去相亲,就不再是父母的孝顺孩子了。
如果这次不把钱借给朋友,自己就不再是拔刀相助的好兄弟了
脑海里的自己那么完美,怎么可以被讨厌呢?
如果被讨厌,岂不是感觉很糟糕,自己不再是好人,不就是犯了极大的错误。
可是为什么要成为这么完美的自己呢?
这些“正面”的标签为什么对你那么重要呢?
如果想清楚了自己对完美的执着原因,或许就能接受“被讨厌”,因为“被讨厌”可能本身就是某种定义上的完美。
害怕被伤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可是“防人”就必须是“不能被讨厌”吗?
有时候害怕“被讨厌”,是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和报复。
过去的经验可能留下了一些防御机制。
如果曾经因为对方讨厌自己而遭受过伤害,确实会更加恐惧“被讨厌”。
如果被多人甚至集体霸凌过,可能会担心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就会怂恿其他人讨厌自己,被集体攻击。
这些脑海里的担忧,或者过去的经验证明,让我们更加害怕“被讨厌”。害怕被讨厌后会受到一阵阵的伤害。
有两个思考的点:
可能以前在校园里被欺负过,让你恐惧“被讨厌”,所以现在朋友跟你借钱,你只敢说“借”。
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情况,校园里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而且当时的你还是学生,手无缚鸡之力。
现在你在社会上,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广阔的人际圈。
即使被讨厌了,也可以选择不和对方联系见面。实在是害怕,学一些防身术也未尝不可。
现在的你变得更强大,更安全,即使是逃跑,都比以前快了。
担心失去资源
人际关系是一种资源,多个朋友多条路。作为社会性动物,这样的想法没有问题。
但是因为这些观念而害怕被讨厌,并因此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岂不是在一点一点耗费自己身上的资源。
资源不一定是金钱和地位,还可以是陪伴、情绪价值、安全感等。
今天不舒服想回家休息,但是害怕不去公司聚会会被看成怪人,失去同事们以后的帮助,被老板轻视。
在“被讨厌”时可能失去升职机会、工作便利,但是也同时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在权衡资源的置换时,或许我们过于关注“被讨厌”后失去的东西,而忽略了“被讨厌”中得到的事物。
失去熟悉感
或许你会说,我总是被喜欢,不知道如何“被讨厌”。
这可能是因为你只熟悉“被喜欢”的感觉,却对“被讨厌”很陌生。
陌生的感觉是未知的,这样的不熟悉感带来恐惧,会让我们尽量避免。
可是当熟悉的事物给我们带来伤害时,当“被喜欢”意味着牺牲自己的价值观,放弃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失去自己的快乐时,就要适时考虑去探索未知的那条路。
人生这么有趣,要不要多体验一点,尝试一下陌生的“被讨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