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拥抱内心的“坏小孩”
来源: 郑秋强    上传时间:2017-12-17

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内在的小孩”象征着未来的希望、幼小的心灵、生命的潜力以及自我的新生,但同时也可能表现出轻浮妄动,随性顽皮,永远不以长大成熟为目标。

 

如果在人格层面能够较好地整合“内在的小孩”部分,一个人可以变得更自由、富有创造力及活力。

 

我想,这也是小胖子那么吸引我的地方。在沙盘游戏中,他激活了我的“内在的小孩”,让我突然间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自在和奔放。

 

每个小孩生性中都有好玩、调皮、捣蛋的一面,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决定的。

 

攻击性是生命的原始动力之一,如果能够得以恰当地表达与升华,可以成为发展的强大驱力。

 

只是现实生活中,攻击性经常被人们看作是“坏”的表现,因此,成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压制孩子的“坏”的一面,试图去把小孩变成一个“乖孩子”。

 

“乖小孩”意味着迎合成人的需求,表现得规规矩矩的,不能玩,不敢玩,不会玩。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乖小孩”会失去作为一个孩子本该有的天真、烂漫、异想天开,其原本有的生命力、活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受到很大的压抑。

 

于是,当“乖小孩”成长为“好大人”时,他们常常在生活里要迎合他人,压抑自己,避免攻击性外露,或者是将攻击性朝向自身。

 

于是,生命缺乏动力,疲惫、困顿、乏味。

 

他们经常迷失在周而复始的生活状态中,一边感慨“生活好无趣”,“每天都好无聊”,“心好累”,一边把自己日常的生活填得满满的,只因无法面对空闲时光中那份空虚和焦虑。

 

先前有很多个关于“最想去做而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的调查活动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究其原因的背后,我们都渴望,像个孩子一样,任性一回,放肆一回,不需要想太多,无拘无束地去游玩。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困于现状。

 

归根到底,我们已经习惯了“乖小孩”和“好大人”的角色,不允许自己内心的“坏”真正释放出来。

 

每年寒暑假,电视剧《西游记》、《还珠格格》等会被反复播放,不仅是小孩子喜闻乐见,成年人更是百看不厌。事实上,我们对其中的剧情早已烂熟于心,可仍旧心心念念。

 

在我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活泼、俏皮、反叛、神通广大,是我们所向往的状态。

 

而《还珠格格》里,观众最津津乐道的是小燕子身上那种古灵精怪、大大咧咧、直来直去、不喜欢被束缚、容易冲动等特征。

 

想象一下,《西游记》没有了孙悟空,《还珠格格》没有了小燕子,我们还会对这两部电视剧有兴趣吗?电视剧中的灵魂人物,之所以一如既往地被青睐,正是把观众内心深处渴望的“坏小孩”演绎得淋漓尽致,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坏小孩”的投射需求。

 

必须承认,每个人心灵深处都住着一个“坏小孩”。

 

我们都渴望,这个“坏小孩”能够被看到,释放出来,欢腾,奔放,生机盎然。

 

当我们能追随内心的“坏小孩”,充满好奇与热情地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尽情地沉浸在玩乐当中,允许自己偶尔也能任性,撒野和放肆,生活该是多丰富,多有趣!内心该是多畅快,多舒坦哇!

 

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看完小说后,会问周围看过小说的朋友,

 

“你更喜欢直子还是绿子?”

 

几乎周围的男性朋友的答案都跟我一样,更喜欢绿子。

 

绿子的单纯、活泼、俏皮,对待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对待感情的大胆与直率,简直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完美的杀伤力。

 

相比绿子,直子身上的忧郁、温婉、柔弱,确实也着其独特的魅力,不过这种吸引,更多是让人同情、怜惜和疼爱,相对内敛而含蓄。

 

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朋友关系,长期相处下来,相比忧郁的人,活泼的人总是能更受欢迎。

 

这与外向内向或环境无关。

 

在我看来,容易忧郁的人,他们常常是把攻击性朝向自身,总是很容易给自己太多的设限,活得很窄,缺乏一种来自本能的力量。

 

他们常常因为过于自卑和敏感,活得小心翼翼,而跟他们相处时,通常也是需要小心翼翼的。

 

而性格活泼的人,他们大多能合理释放内在的攻击性和力量,在生活自带乐趣,跟他们相处时,也会让人更轻松、自在。

 

经常活在抑郁里的人,本质上说,他们通常不允许自己太快乐,把内心的“坏小孩”关进了小黑屋。

 

“坏小孩”没能被看到,被发现,被觉察,被满足需求,只能虚弱地哭泣。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人抑郁的状态也常常是“虚弱地哭泣”。

 

想要走出抑郁的状态,就要允许内心的“坏小孩”能真正得以释放。

 

Copyright 2021 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710-3591827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邮编:441053